九三学社河北省委员会 欢迎您! 站内搜索:
首页
领导讲话
社内新闻
参政议政
科技服务
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社内英才
专题集锦
社刊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专题集锦>> 九三学社河北省委成立30周年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作者:武之新来源:发布时间:2014-09-09点击数: 3541 次

    武之新,男,72岁。原北京农业大学毕业。曾任九三学社沧州市基层组织的负责人,沧州市第七届政协委员;沧州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2009年起,任国家有关部门组建的“领导与决策参考专家委员会”专家成员。积极参与向国家有关部门献计献策活动。

    45年来,本人弘扬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始终立足本职岗位,在农业战线上奉献一生:

    其中,曾经获取国家审定成果、验收成果及省、市级科技进步奖近30项次以上;曾经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等学术、专业刊物上发表论、译文220篇左右;正式出版著作六部:其中个人主编著作五部,副主编著作一部:在纸媒和互联网上发表科普文章1400篇左右……。

    与此同时,在九三沧州市委的领导下,积极参政议政、参与九三学社基层的组织建设,并在为“三农服务”工作中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社省委成立三十周年到来之际,对自己参加《九三》后的一些活动及离岗(2000)、退休后八年的工作里程进行回顾,同时也算是对九三学社沧州市委的一份工作为回报。

    一、参加《九三》后的一些活动

我1995年经政协副主席推荐、加入九三学社后,主要进行了下列几项工作:

    1、发展新成员,积极筹建《九三沧州农科院支社》

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按照九三学社社委会的指示,在农林科学院和农业学校二个单位高级知识分子中积极发展新成员,并很快组建了“农林科学院小组” ;2005年小组发展为八个成员后开始筹建“农林科学院支社”,2006年退休前“农林科学院支社”组建完毕后交班于我的同事徐玉鹏和席国成(分别为支社主任、副主任)

    2、积极参与本社及政协组织的参政议政活动

    我加入学社后,坚持立足做好单位内的本职工作(正在承担中是两国的国际技术合作项目,与日本专家进行技术合作)的同时,发挥本人及农林科学院和农校科技人才比较集中的优势,多次到农村基层、 进行调研,积极参与参政议政活动。有时是以我个人的名义撰写、修改后升级为全社的提案交政协委员会,有时就直接代表《九三学社沧州市委》撰写提案。1995~2005八年间,共撰写15份提案,其中,作为为市场政协重点提案的有五次;作为《九三学社沧州市委》在全市政协会议上作为典型的发言的有三次。这些提案或建议,对促进沧州市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3、积极开展科普活动,为沧州市及至全国的农民(以枣农为主)发家致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市政协》和《九三学社沧州市委》的领导下积极参加了各项科普活动,其中,到本市下属的盐山、沧县、献县等下乡,开展科普宣传、科普讲座等活动。八年内发放宣传材料2000余份;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十余场次、被授课的农民及干部1000人次左右,代表九三市委捐赠本人所著各类图书近百册:在纸媒和互联网上发表科普文章一千多篇:开辟科普电话热线(在河北省科技报上公布),开展电话技术咨询,为全省及至全国的枣农进行技术咨询,技术服务。

    工作中认真负责,爱岗敬业,勤奋工作,成绩比较突出,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肯定和好评,多次被市政协,社委会评为先进个人,并出席过1995年全省先进个人表彰大会。

    二、离岗不离职,全身心投入科研活动,成果丰硕

    根据市人事部门的安排,在我55周岁的时候(2000年)离开行政管理岗位。但我并没以此退居二线而休息,享清福,而是离岗不离职,全心投入科研活动,成果丰硕。

    1、继续开展了《环渤海湾地区(北至秦皇岛,南至山东胶州湾)抗盐和耐盐植物资源的现状、评价及及应用工作》

    离岗后自己主动退到同事身后、甘当绿叶,继续开展了《环渤海湾地区(北至秦皇岛,南至山东胶州湾)抗盐和耐盐植物资源的现状、评价及及应用工作》。

    通过六年多的工作,不仅总结了自己近30年在盐渍土壤上植树造林、绿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又进一步将这项工作范围扩大到整个抗盐植物和耐盐植物的现状、特点及评价层面。研究水平为国际先进水平。2006年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发表论文多篇。其中,《我国北方滨海盐土造林绿化(综述)》发表于《防护林科技》(2005.6期);《华北东部低平原苜蓿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发表于《中国牧业通讯》增刊等。

    2、完成了《冬枣树的适应性栽培技术》研究和《金丝小枣全程化控技术的研究》成果推广

    1)完成了《冬枣树的适应性栽培技术》研究

    2000~2006年,在本市研究的同时。深入全国重点地区考查、调研,足迹涉及河北、山东、天津及山西、陕西、北京、江苏、浙江、新疆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用七年的时间进一步开展了《冬枣树的生物学特点及栽培技术》研究。首次系统研究了冬枣树的特点及栽培技术,完成它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冬枣树的适应性栽培技术》,为冬枣树栽培及在全国各地的引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了本人编著的《冬枣栽培新技术》一书,并在全国发行;在完成本书内容呈现在广大枣农面前的是一项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切实可行、简易操作技术!全国近20个省市的读者按照本书介绍的部分技术内容去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和经济收益。

    与此同时,对冬枣各项栽培技术撰写了多篇综述性论文,分别在《西北园艺.果树专刊》或《落叶果树》上发表:如《冬枣树的栽培现状引种条件及适种区域分析》、《冬枣灌水技术研究进展》《冬枣施肥技术研究进展》《冬枣树整形修剪技术研究进展》《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冬枣树上的应用》等。

    2)继续开展《金丝小枣全程化控技术的研究》成果推广

    继续开展《金丝小枣全程化控技术的研究》成果推广工作,从红枣的花期、幼果期、中期和后期几个大的生育阶段都可以实施全程化控,从而完善或解决了包括金丝小枣在内的所有枣树的坐果技术,特别是冬枣树不易座果、幼果期和后期大批生理落果的技术难题,这项技术已经在全国,特别是在新疆地区推广。

    三、退而不休、潜心著书立说,余热四射

    从工作为岗位上退下来后,本人就自己毕生从事的科研工作内容进行了梳理,总结,并进一步编著了六部著作:即:

    1)《农区人工种草技术及利用》由《中国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2)《红丰产优质实用技术问答》由《金盾出版社》出版发行,已经连续重印四次,印数近五万册;

    3)《冬优质丰产栽培新技术》《金盾出版社》出版发行,重印四次,印数近五万册;

    4)《海河低平原盐渍土壤的利用及改良》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5)《冬优质丰产栽培新技术》(修订版)、再版发行重印三次;

    6)《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果树上的应用》由《中国化工出版社》出版,重印二次。

    另外,主编(由中日两国专家参与)《饲料作物技术手册》(内部发行,5000册); 主编《肥料使用手册》系列图书(12册)中的一部,参与编著六部(内部发行,5000册)等。

 与此同时,还针对红枣生产存在的问题先后在国家级学报--《农业科技管理》上发表论文多篇。如,《华北东部低平原红枣产业的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我国红枣产业在遭遇阴雨重灾后持续发展的建议 》“烘烤制干是实现红枣产业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 “突破红枣烘烤制干瓶颈推动产业跨越发展”等。

    四、反哺为农,从发表科普文章、开辟专家技术咨询热线、现场讲课、现场技术咨询等多种角度,开展了科普为农活动

    本人是个农民的儿子,深知农村、农民和农业。那里需要知识、需要技术。虽然我已经走出农村,成为一位高级知识分子,但仍不忘那里的乡村父老!反哺为农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本人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科研,愿将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科普这一形式惠农,奉献给农村和农民!

    1、在纸媒和互联网上发表科普文章近2000余篇

    1)先后在《中国枣网》、《百度》等互联网上发表或转载本人的科普文章近2000篇左右。其中 ,在《中国枣网》开设的《武老师专栏》,不断更新,正常保持10个网页、400篇文章的规模,近百万个字符;在《中国枣网》上负责过的《枣迷论坛》《在线答疑》《在线留言》三个栏目中的部分工作,发表文章900篇左右,留言答疑500条左右;

    2)在《百度》等互联网上被转发近千篇文章,目前有近九十个网页运行。以每个网页10文章计,约有近千篇文章;

    3)在国家专业刊物--《特种经济动植物》、省级刊物--《农家顾问》等杂志:在沧州日报,河北科技报等媒体,连续发表系列科普文章近百篇;

    2、积极参加社会上的各种科普惠农活动

    参与《沧州市科协下属的科普惠农兴村服务中心》组织的有关科普惠农活动,经常深入到县、乡镇及农村,面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其中,

    3、在《河北科技报》上开辟《专家热线》,以电话咨询等方式,为全省及全国各地农民提供服务

     连续二年在《河北科技报》上开辟《专家热线电话》,据不完全统计,在本省及全国近20个省市自治区,受益人次过亿,受益面积近100万hm2左右,年增加社会效益17亿元左右人民币。

    4、分赴全国各重点枣区(如山东、天津、山西、安徽、江苏、浙江、北京等),通过讲座、现场指导、为枣农服务。

    由于我从事科普惠农活动时间长、内容多,针对性强,效果也比较理想,农民朋友。特别是“枣农朋友”称我为“红枣专家”。

 

点击数:3541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