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河北省委员会 欢迎您! 站内搜索:
首页
领导讲话
社内新闻
参政议政
科技服务
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社内英才
专题集锦
社刊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思想建设>> 学习园地

纪念九三学社先贤王晓青

作者:郭友钊来源:本站发布时间:2020-09-14点击数: 5527 次

王晓青(1900-1990年),地质学家、地质制图学家。他经程裕淇院士、孙云铸院士介绍,于19563月由中央组织部批准而加入九三学社,成为九三学社的普通一员。他是建国七十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仅有的39位第一完成人之一,被称为中华脊梁,为推动我国自然科学进步、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未名湖畔的学子

王晓青1900年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汪家冲的农民家庭。在他的家乡,有晚清重臣曾国藩、民国革命家蔡和森等人影响了中国近代、现代史的进程;在他的祖国,有1895年的中日甲午海战,维新的日本获胜,有1903年思想家鲁迅在《中国地质略论》提出成为文明国的标志:自制之精密地质图

1922年,王晓青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来到了北平灵魂们都是一条鱼,也会从水面跃起的未名湖畔当学子。系主任是受蔡元培校长特别邀请、从国外回来的地质力学的创建者,后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李四光。除授教于李四光外,他还有一位特殊的外籍老师葛利普,是古生物学教授,是地球脉动学说的提出者。在王晓青求学期间,新文化运动进入了高潮,以地质学家丁文江为代表的科学与以哲学家张君劢为代表的玄科人生观展开了科玄论争,没有学子不受它的深远影响。

1925年,王晓青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他的同学多成特殊的人物,对国家贡献很大。如郁士元,在抗日抗争中从军,是教授从军的第一人;如许杰,坚持古生物研究,创建笔石古生物学,在1955年就成了学部委员(院士);如王恒升,坚持矿石研究,成为岩石学家、矿床学家,1980年成为科学院院士;如罗绳武,回到故乡贵州,前半生从事地质矿产调查,后半生培养地质学子,为故乡的建设鞠躬尽瘁。而王晓青自己,前半生奉献给了家乡湖南,成为地质的湖南通,后半生奉调进京,开展全国地质调查成果的综合研究,编制地质图,1982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与同年获奖的李四光、陈景润、王淦昌等都是一等奖的第一完成人,但很少人知道王晓青的名字。

二、深谙地质的湖南通

回到湖南的王晓青,受聘长沙修业学校当地理教员,与中国一团黑,悲嚎不忍闻的国文教员欧阳森生是同事。1928年,进入刚组建不久的湖南地质调查所,与刘基磐、田奇镌、郭绍仪、许原道、刘祖彝等共事,主要从事湖南及邻区的地质矿产调查,一直到1954年,他用了26年的时间成长为深谙地质的湖南通

在桃源县冷家溪,王晓青与刘祖彝找到了湖南最古老的岩石,他们发现了一套厚数千米的变质岩地层,并将其命名为冷家溪群,确认它属于10亿年前的中元古代,后人通过放射性测年确认它的年龄有17亿岁;在长沙燕石湖,他与田奇镌找到了我国第一条最完整的鱼化石,认定其属古鱼类中的中华沟鳞鱼,产于约4亿年前的泥盆纪,因其珍贵而被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他还发现了张家界地貌:他见到桑植地区泥盆系砂岩构成了景观奇美的石林,揭开了湘西地貌景观的地质奥秘,成为开辟张家界旅游区的先驱者之一。

上述发现只是王晓青在湖南工作成果的一滴,他还有洞庭湖一样丰富的成就:矿产方面,他在浏阳县首先发了现二叠系煤系地层底部存在的磷矿层,后来探矿家在湖北襄阳、贵州开阳也找到了该层位的磷矿,三阳开泰地为当地的农业提供了化肥基础;他对湘乡梓门桥煤矿、湘潭谭家山煤矿等,益阳板溪锑矿、新化锡矿山锑矿等,常宁水口山铅锌、桂阳黄沙坪铅锌等,湘潭上五都锰矿、茶陵邓埠仙钨矿、郴县柿竹园多金属矿等20多种上百个矿产地进行了调查,著有《湖南铁矿志》、《湖南锰矿志》、《湖南钨矿志》和《湖南锑矿志》;区域地质方面,他跑了湖南的42个县,著有《湖南长常区地质志》、《湖南长沙、湘潭、湘乡、衡山、邵阳、衡阳六县地质志》和《湖南石门地质志》等。矿志与地质志中所附的矿产分布图与地质图,其比例尺为1:25万或者1:50万,都属于鲁迅提及的自制之精密地质图

作为湖南通的王晓青,自然作为外省高级专家的导游,其中有二次记入地学史册:193512月至19361月,陪执行国民政府紧急矿藏勘探计划的丁文江调查粤汉铁路沿线煤矿资源(在湖南期间,丁文江不听王晓青的多次劝阻与建议,因为劳累过度、煤气中毒而逝世,埋葬于长沙岳麓山);1940年,陪李四光一行考察湘西洪江、会同一带考察第四纪冰川与地质力学之构造体系(后来李四光发表《鄂西、川东、湘西、桂北第四纪冰川现象述要》,首次提出了湖南存在第四纪冰川地貌)。

1950年,王晓青在湖南省人民政府刚建立之际,撰写了《湖南的地质》长文,《新湖南报》连刊三天,为各级人民政府了解全省地质特征、矿产资源奠定了基础。同年8月,他作为湖南省科技界12位代表之一 ,也是全国451名代表之一,参加了中华全国首届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

三、自制精密之地质图获国家大奖

1952年,地质部成立,李四光任部长;1954年,地质部全国矿产普查委员会成立,李四光任委员会主任。普查委员会的职责是负责新中国建设急需的煤、铁、铜、铬、镍、石油天然气等的普查工作,及早摸清资源家底,提供战略性决策。为实现该职责,急需既懂地质又懂矿产的人才。1955年,湖南通王晓青奉调进入地质部普查委员会,任二级工程师。随后普查委员会的参谋职能划归地质矿产研究所,设立区域地质及综合地质编图研究室(简称一室)和大地构造研究室(简称二室)等。王晓青任一室主任、黄汲清任二室主任,担负起了以地质编图为载体的大区域及全国地质资料综合研究的任务。当时,王晓青、黄汲清都已是九三学社社员。

广义的地质图,按地学专业分为地质图、岩浆岩地质图、变质岩地质图、岩相古地理图、矿产图、构造图和成矿规律图等。我国自制地质图,从1906年顾琅与鲁迅发表的首张全国矿产图和1910年邝荣光发表首张地质图开始;我国自制之精密地质图,以1935年李毓尧、李捷等出版1:5万宁镇山脉地质图为标志。解放前,我国已编制1:100万国际分幅地质图14幅,并完成我国首张1:300万中国地质图挂图一幅。

面对我国薄弱的地质编图基础,为满足中国地质工作大发展和正式开展大规模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迫切需求,王晓青组织室内同事研究了解放前的地质图,按统一的技术要求重新编制并出版了111:100万国际分幅地质图和“1:300万一套图。面对全国正轰轰烈烈展开的区域地质调查,19595月王晓青承担并组织召开了地质部全国第一届地质编图工作会议。会议一方面展示地质编图成果,另一方面研讨地质编图的理论、原则与方法,共有250名代表出席。会后成立了中国地质图编审委员会,李四光任主任,王晓青任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负责制订全国地质编图的总体规划和正式出版图件的审查验收工作。

在与黄汲清、郭文魁等20人出版的《1:50-1:1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套综合地质图件编制规范(草案)》基础上,1961年开始,王晓青主持了全国1:100万国际分幅的一整套综合性地质图件(简称“1:100万一套图)和1:200万中国地质图挂图的编制工作。其中,“1:100万一套图共出版地质图、矿产图各49幅,覆盖国土面积64%(共需77幅),还出版了大地构造图、内生矿产成矿规律图各28幅,并配有岩浆岩分布图、岩相古地理图、断裂系统图、物化探异常图,撰写说明文字九百多万字;1:200万地质挂图由20幅拼接,是我国首次编制和正式印刷的地质大型挂图,其从编制到印刷都达到了六十年代时期国内最高水平。

一套图这项系统而庞大的综合研究和编图工作,全面总结了我国的地质资料,加深了中国地质与成矿特征的科学认识,提高了全国地质研究程度,指导了地质调查、矿产勘探,对地质工作的战略部署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因此,1964年王晓青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主持编制的一套图被国家科委评为1965年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在跨过文革后的1978年又被全国科学大会被评为全国重大科技成果。

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颁给了中国地质图类和亚洲地质图项目。该项目共包含7个分项,分别是1:300万一套图(王晓青等主编)、1:100万一套图(王晓青等主编)、1:200万中国地质图(王晓青等主编)、第一代中国地质图集和中国矿产图集(李廷栋等主编)、1:400万地质图(耿树方主编)、1:500万亚洲地质图、中国水文地质图集(张宗祜主编)等7项 。该项目完成人王晓青、楚旭春、黄汲清、郭文魁、程裕淇、王曰伦、王绍伟、李廷栋、耿树方、李春昱、王鸿祯、张宗祜等12人受到了表彰,其中之前已是院士(学部委员)的有7人,之后成为院士的有1人。

王晓青于1990年逝世,不被当今从事地质工作的学者所熟悉。在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9位第一完成人中,王晓青是为数不多的非院士的人之一。王晓青的工作成果三分之二没有正式公开出版,而是直接提供给相关单位使用 。即使仅有三分之一出版,其中编制的自制之精密地质图,也是我国进入文明国的标志之一。王晓青在文革中受到了极度的迫害,以致在文革后几乎不能工作。王晓青的灵魂从未名湖、洞庭湖以及五湖四海的水面跃起,但现在已回潜,回潜到镶嵌宝石的岩层中去了,成为了鱼化石,等后人考古的鱼化石。

九三学社同仁中,有许许多多的科技工作者,不少如王晓青一样,为国为家贡献巨大,却如鱼化石一般默默无闻,只能以灵魂的方式跃出水面。在九三学社创建75周年之际,谨以此文敬呈给已如王晓青或者将如王晓青一样具有高尚的灵魂、并努力跃出水面的社员同志们。(郭友钊)

点击数:5527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