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九三学社河北省委员会 欢迎您! | 站内搜索: |
![]() |
|
蛩蠊目(Grylloblattodea)作为昆虫纲中最小的目和古老孑遗类群,因兼具蟋蟀(蛩)与蜚蠊(蠊)的性状而得名。蛩蠊在全球范围内都属罕见昆虫,在我国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生态环境指示意义。目前该目现生种类仅1科7属37种6亚种,我国仅已知3属3种,按照发现时间顺序分别是中华蛩蠊Galloisiana sinensis(模式产地吉林长白山)、陈氏西蛩蠊Grylloblattella cheni(模式产地新疆喀纳斯)及吉林原蛩蠊Grylloprimevala jilina(模式产地吉林长白山)。
近日,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JSE)在线发表了由河北大学张道川、李新江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白明研究员团队的题为“Review of extant Grylloblattidae (Insecta: Grylloblattodea) 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data with a new species in Grylloblattella from China” 的研究论文(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se.13196),该研究发现我国第四种蛩蠊:阿勒泰西蛩蠊Grylloblattella altaiensis Chen, Yang, Bai & Li, 2025。
科研人员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采集到一种蛩蠊的多个虫态标本。该种形态上与我国第二种蛩蠊:陈氏西蛩蠊较为接近,但在第一背板形态结构、生殖瓣形态等关键分类性状与陈氏西蛩蠊存在显著差异,据此建立西蛩蠊属1新种——阿勒泰西蛩蠊Grylloblattella altaiensis Chen, Yang, Bai & Li, 2025。本研究比较了阿勒泰西蛩蠊各龄期形态差异,发现不同龄期的第一背板长宽比呈现显著差异;首次获得蛩蠊目完整线粒体基因组(GenBank登录号:PP818647),揭示其相较于复新翅类Polyneoptera物种,线粒体基因排列存在显著重叠现象。
图. 阿勒泰西蛩蠊Grylloblattella altaiensis sp. nov. A:雌性成体生态照。B:幼虫和成虫比较C:蛩蠊科分歧时间树。D:蛩蠊科扩散历史。
本研究通过整合全球现生蛩蠊目文献,系统整理了全球现生蛩蠊名录,重新编纂属级阶元和西蛩蠊属种级检索表;采用几何形态学方法对属级阶元第一背板形态特征进行量化评估,发现属间差异明显,其可作为区分属级阶元的重要特征;基于6个分子标记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西蛩蠊属位于基部分支,提示其较原始的演化地位。生物地理学分析表明蛩蠊科存在西伯利亚起源中心向东经白令陆桥扩散至新北区的演化路径。通过贝叶斯分歧时间估算与RASP生物地理重建,本研究进一步解析了蛩蠊科的时空演化格局,其祖先分布重建支持晚白垩世的跨大陆扩散事件。该研究不仅为昆虫纲孑遗类群的演化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关键形态、分子证据,更从保护遗传学角度揭示了加强蛩蠊目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管理的紧迫性,建议将新种阿勒泰西蛩蠊纳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实施就地保护。
河北大学博士研究生陈健宇为本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白明研究员与河北大学生命科学院张道川教授、李新江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北京交通大学本科生杨蕴山,河北大学硕士生刘博、王苇杭也参与了该项工作,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黄正中博士补充采集了部分标本。该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070473,31872274)、国家重大研发计划(2022YFC2601200)、第三次新疆普查项目(2021xjkk0605)与河北省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项目 (225A2904D)的支持。